“网课随便看看就行了,这种时候,哪还顾的上这个呀!”今天是抗击武汉疫情的第23天,为了抗“疫”,全国启动一级防护,复工暂停、开学延期,家长孩子都不得不待在家里。
昨天中午跟亲戚视频,刚好孩子刚上完上午的网课,一脸不高兴地在边上闹情绪,还气冲冲地把作业都扔到沙发上。我回头瞪了她一眼,观察到我情绪不对,还没开口说话,就开始大哭起来了。视频那边的亲戚听到了哭声,问我怎么回事,得知是孩子上网课闹情绪,看不下去了,便对我说了开头这句话。她建议我别对孩子要求这么高,特殊时期,全国孩子都在玩呢,也不用太着急。我想说的是,这样的建议并不正确,不适合成年人,更不适合孩子。这场疫情,考验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医疗、科技、经济,还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。考验我们怎么面对灾难,怎么面对这个特殊的假期。在接到假期延长的通知后,衡水中学家长群的聊天记录在网上爆红。
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,衡水中学的老师马上提醒每一位学生注意将时事和考点结合,第一时间将学习相关的信息传达。其实,早在这场疫情还没爆发前,在寒假刚开始时,朋友圈里还流传着另一张图。
看到这张作息表,很多人都疑惑:“这还是假期吗?这样的假期跟上学没什么两样嘛。”
在2019年的高考中,衡水中学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令人瞩目:理科:700分以上的考生,全省一共27人,衡中占了23人,占比达85%,703分以上18人,衡中16人,比例上达89%;
文科:678分以上13人,衡中8人,占比达62%。在高考大省的河北,衡水中学一枝独秀,没有对手。
在全国众多中学里,衡水中学被喻为神话,无法超越。
很多人曾质疑过衡水中学的成绩:“他们考的好,是因为本来就比普通人更聪明;这里升学率高,是因为好学生都去了……”
然而,事实摆在眼前,他们的每一分成绩里,都付出过十分的努力。
在纪录片《衡水中学24小时》里,他们5点半就起床,晚上10点睡觉,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,只要是闲下来的时间,孩子们都在读书,哪怕是几分钟,也绝对不浪费。
每天三餐只花15分钟,净学习时间超过14小时,每个月只放一天假,每次不超过24小时,每年寒暑假只有不超过两周,没有清明、十一、五一假期,除了假期没玩过一分钟手机电脑。
北大学霸金炎霏,就是曾从衡水中学出来的孩子,面对很多人的质疑,她为母校正名:“大家不要把我们过于妖魔化,衡中的孩子只是很努力而已。”
看吧,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我们所认为的“丧心病狂”,都只是人家的习以为常。
对于很多孩子来说,尽管这个假期不能出去玩,但还是很快乐的,因为有大把的时间来玩手机、打游戏、睡懒觉,可是对于学霸们来说,这个特殊的假期,是他们绝无仅有的机会。
超级演说家第二季的冠军刘媛媛曾说到:“每次放假我都特别高兴,不是因为可以轻松和玩耍了,而是,终于可以拥有一大段偷偷努力的时间了。”
作家桐华说:“孩子生命中每一个虚度的假期,都是通向平庸人生的滑梯。”
懒惰是每个人的天性,因为不用努力、囫囵度日的生活真的很舒服,可一旦沉溺于这种“快乐”的日子,只会养成懒散的习惯,毁掉成长中的孩子。
突如其来的疫情,仿佛给所有人的出行按下了暂停键,可是,人生没有暂停键,竞争对手不会等你休完假,今天的一步之差,就是明天的天壤之别。
逼迫孩子学习,家人理解,但是不明白为何我如此强硬,他们猜测,也许是衡水中学的群聊天记录刺激到我了,也许是我被刷屏的文章洗脑了。其实,都不是,我是被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彻底“打”醒了。疫情爆发,确诊病例、疑似病例不断增加,受苦的不止有疫区的医护和病人,还有无数生活在底层的普通民众。
豆瓣上有人发了一则视频,河北的一位老爷爷,大过年戴着口罩,推着自行车在街上卖一块钱一串的糖葫芦。
可是各处都封路了,大街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人,老爷爷可能待上一天都卖不出去一串。微博里很多人在评论里讲述着跟这个大爷类似的故事:
有指望着过年摆摊给孩子赚生活费的小贩,他们囤下很多货物,玩具衣物还能留着,蔬菜瓜果只能烂在家里;
也有往年生意爆火的小餐馆老板,年前一批一批的鸡鸭鱼肉买回来,只能看着几百斤的食物坏在冰箱里,还要支付铺面租金。
他们之中的很多人,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,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,可能还承担着贷款债务,既担负着一家人的生计希望,也背负着这场疫情里看不到的巨大压力。如果有选择,他们也想安心踏实的在家睡觉休息;如果有选择,他们也想玩玩手机耐心等着复工复学。可是,很多人没有,巨大的生活开销加上基本为零的收入,只会让他们越来越难熬。这就是疫情里的残酷真相:病毒来袭的时候,攻击的不分是穷人还是富人,但是穷人会更艰难。在这场疫情中,受灾的有公司的董事长、有大学的教授、有苍老的农民、也有普通的工薪。但是,在灾难面前,社会地位的不同,经济收入的不同,也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不同。在这个时候,谈论读书学习,依然是一件非常实在的事情。有人学业有成,成为医护队伍的中间力量,在疫情发生的前线,冲锋陷阵;有人出自名校,成为中国企业的领导层级,在物资紧缺的关头,捐款捐物;
有人妙语巧文,成为舆情宣传的号召鼓手,用镜头文字为媒介,呼喊奔走;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读书是苦,但却是人生逆袭的捷径。它决定了你上什么样的大学,融入什么样的圈子,从事什么样的工作,获得怎样的收入,又能如何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。
当然,人生的道路千万条,读书不是唯一的路,却是最容易的那一条,它无法立刻变现,却给了我们一次跨越阶层的机会。也许它不能保证你站上巅峰,但至少能护住你不跌落谷底,让你拥有应对灾难的底气,让你拥有应对灾难该有的智慧,也让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。上网课还没几天,网上已经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吐槽:老师吐槽被直播逼疯了、家长吐槽被上课折腾惨了,而我却最先收到了儿子的抗议。“学校8点开始上课,你们7点多就把我叫起来,自己再去睡回笼觉,晚上我写作业到九点多,你们都看完2集电视剧,边看还边冲我吼‘快点写’……做小孩子真可怜。”不知不觉中,我们竟然成了孩子学习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。大人抱着手机刷剧、拍抖音、打游戏,却要求孩子练字、看书、写作业;大人宅在家里睡懒觉、打扑克、玩闹聊天,却要求孩子做家务、多运动、好学上进。最近,有篇火爆全网的文章,里面写到:“读书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钟南山、李兰娟那样的人”。朋友圈里,不少家长都在转发这个文章,可是有一位妈妈的评论让人醍醐灌顶:“都想培养出钟南山院士那样的孩子出来,可扪心问问,我们能成为钟老父母那样的人吗?看看我家那位天天玩手机、打游戏的,我就知道没啥指望……”
在一个记录片里,钟南山院士回忆了关于“父亲”的故事,读到这个故事,我才知道,钟南山之所以能成为钟南山,是必然的!
“我父亲75岁的时候想写一本书,当时母亲也去世了,我便劝他不要写了。
父亲说:“不写,让我干什么,等死么?”
此后,父亲去图书馆,最早去,最晚回来。当时,父亲的眼睛不太好,双眼有复视(一个东西看成两个),他便常常捂住一个眼睛来写,写累了就换捂另外一个眼睛来写。
就这样,用手一点点写了40多万字的《儿科的症状学》。
这是一个75岁、患有眼疾的老人,最平凡也最不凡的举动,也是他给孩子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影响着他余生的每个日子。钟院士说:“学习是我最重要的事,因为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未知数。”在他的生活里,门诊看病要学,科研更要学,今天要学,明天还要学!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,他最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“复制”自己的父母。
所以,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,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。
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好学上进的父母,却要求孩子废寝忘食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学习这条路上,父母先行,孩子才能紧跟其上,有一个好的榜样,胜过千万句耳提面命。
在这场疫情面前,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凡的举动,不凡的人。
有人成了战士,也有人成了牺牲者,有人让我们热泪盈眶,也有人让我们破口大骂,太多的壮举,太多的细节,都值得我们去铭记。
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,也是一个很特殊的长假。
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,读书学习,在很多家长和孩子心里,似乎变的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其实不然,能够让任何病毒疫情变得简单些的,是多一些钟南山、李兰娟这样的人。而这种期盼,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,也寄托在我们家长身上。
中/高考是选择性考试,而不是通过性考试,看的是排名,而不是分数,你的竞争对手,不会陪你一起过假期。那有些暂时不用中/高考的孩子呢?请各位家长告诉他们:
孩子,努力是一种习惯,自律是一种品格,一切养成,都需要趁早!共勉!
声 明 本文由书链原创,图片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教育高能社,一个万千父母聚集的地,教育路上,让父母更高能。